沿海地區,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和最活躍地區,在當前碳關稅執行背景下,綠電需求更加迫切。海上光伏,突破消納空間和土地約束,正成為光伏市場的新“藍海”。
近日,央視網攜手隆基綠能打造的國內首檔光伏電站紀實探訪類節目《一站一探》重磅開播。節目由央視網“綠色探員”深入探訪中國代表性集中式光伏電站,探一座站,減一份碳,以五大能源央國企綠色轉型方案,為傳統能源領域提供轉型新思路,堅定搶抓國家“雙碳”戰略機遇的信心。
過去一年,從項目開發建設上看,海上光伏已從浙江起步,并逐漸在山東、江蘇、河北和福建等多個省份紛紛展開。《一站一探》第二站,探訪了國內第一個海岸潮間帶灘涂光伏項目——大唐浙江象山長大涂灘涂光伏項目。
近海灘涂
矗立鋼鐵森林
2020年8月,大唐長大涂光伏項目“動泥”開工,在歷時1年零8個月的漫長建設后,一片占地面積4516畝,光伏板約63.7萬塊的“鋼鐵森林”,于浙江象山荒廢的灘涂之上拔地而起。
這300兆瓦的光伏電站,采用隆基高效光伏組件,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萬噸,年均可輸送3.5億千瓦時的清潔電量。
然而在灘涂淤泥里,上千畝的光伏電站背后,隱藏著建設期中無數的細節和挑戰,而運輸是項目建設前期第一個遇到的難題。
作為國內首個海岸潮間帶灘涂光伏項目,大唐長大涂光伏項目共有40多萬噸的物資需要運進灘涂區域,花費了大概四個多月時間。
據大唐浙江分公司象山區域運維中心副站長、時任大唐浙江分公司長大涂光伏項目部副經理劉建平介紹,運樁方式借鑒了當地漁民所用的泥馬的構造形式,工人們在挖掘機兩側焊接了浮箱,再用挖掘機去推動,從而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在灘涂上運樁。
“建設過程很符合那句話,就是‘長風破浪會有時’。”劉建平說,建設的工人里有工程師、畫家、轉業軍人等,各行各業的人都參與到了這個項目中。此外,這片灘涂淤泥深度是5.5米,要把100820根樁打進去,就如同“在豆腐上插筷子”,難度可想一般。
樁為枝干,光伏板為葉,大海涌起潮汐,枝干扎進淤泥。奮戰近兩年,隆基協助著大唐集團種下了這片“鋼鐵森林”。
“大唐長大涂光伏電站,是具有場景代表性的項目。”隆基綠能產品解決方案負責人張曉鳴表示,結合項目所處海邊灘涂場景,隆基將光伏組件的設計做了相應的優化,提升了產品的防腐蝕性能,要求產品的鹽霧檢測標準達到C8(最高等級的鹽霧檢測標準)。此外,該項目采用隆基Hi-MO系列高效組件,并網運行后實際系統效率高出電站理論水平2.39%。
此外,基于臺風、高腐蝕等因素,隆基還為組件做了嚴苛的動態載荷、不均勻載荷和承壓測試,這也使得產品經受住了當地多次臺風的考驗。
高品質的光伏電站在帶來可觀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,進一步加速了當地綠色能源轉型進程,千年灘涂荒地變身經濟環保沃土。
板上發電
板下漁民勞作
作為國內最了解海上光伏的專家之一,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海洋能發展中心副主任崔琳認為,大唐長大涂光伏電站為未來的灘涂開發,帶來了諸多啟示性的意義,很多工程技術是需要通過這樣的示范項目來進行驗證和做經驗積累。
大唐浙江象山長大涂灘涂光伏項目上層空間用于發電,地面灘涂用于板下漁民勞作,極大地提高了海岸灘涂的開發和利用價值,生態效益、社會效益、經濟效益顯著。
“實際上,未來能否依托光伏電站的水泥樁開展一些灘涂的養殖項目,這也是大唐長大涂光伏項目后續可以探討的一些內容。”崔琳補充道。
在多年以前,灘涂生態殺手、灘涂養殖業的最大敵人大米草在長大涂大規模繁殖,嚴重擠兌了當地生物的棲息環境,還引發赤潮爆發、漁獲下降、航道淤塞等問題。
劉建平認為,大米草的存在,侵占了當地的生態環境。大唐通過施工把大米草清除以后,實際上對灘涂的生態恢復是有促進作用的。長大涂光伏項目是板上發電,板下是六米以下的高度,給漁民勞作留出了充足的空間。
板上發電、板下漁民勞作是這片“鋼鐵森林”平衡能源和環境的神奇之處。在灘涂上,可以看到很多漁民自行放置的網箱,螃蟹、跳跳魚、泥螺、望潮等都是這里的常見生物,諸多候鳥也有回歸的傾向,在光伏電站上空翱翔、棲息。
據崔琳介紹,在長大涂電站建設之前,當地這片灘涂的利用率是比較低的;項目建設之后,大大提高了對灘涂的利用率。當前,國家的可再生能源規劃把光伏導向了西北的沙漠,因此海上光伏將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,未來對于能源的開發需求,一定是向海洋獲取的。